先進風采錄丨王飛:農業生產的排頭兵
從春播、夏耘到秋收、冬藏,10年時間,他從剛走出象牙塔的青澀少年成長為管理四個組4300多畝地的大隊長,10年來,他奔波在云臺農場的田間地頭,一頂遮陽帽、一輛摩托,頂著烈日、冒著風雨,深鉆農業技術,致力提高糧食產量,用無數個起早貪黑的日夜,在這片土地上揮灑著青春和心血,詮釋著對農業的熱愛與擔當。他就是蘇墾農發云臺分公司普山大隊隊長王飛。
自參加工作以來,王飛始終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他雖然年輕但工作細致嚴謹,工作作風扎實,吃苦耐勞,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每天早上王飛總是準時準點的出現在地里,繞著生產大隊踏田檢查,挨個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哪塊地不平整,哪里易積水,哪條溝不通暢……王飛都爛熟于心。他善于鉆研,并且對農事具有敏銳感知力,所以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他只要看上一眼就能找到癥結所在,然后根據巡田情況適時調整管理措施,為每片土地量身定制成長方案,用專業知識為農田保駕護航。
“勤勉認真又細致。”是同事們對王飛的評價。 他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極端負責的處事態度,種好糧食在他看來是“天大”的事。在日常工作中,不論出現任何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解決田間技術問題。播種、施肥、打藥、收獲等等,大隊農業生產上的每個階段他都嚴格把關。根據云臺氣候、溫度、土質,在品質品種上下功夫,從種子品種的選擇、準備與處理,到機械準備及精準調試播種機,一環接一環為種子萌發創造了最佳條件。王飛常說,“高產秘籍,不過就是盡心盡力做好每一個規定動作,農作物生長一天一個樣,要因苗施策。”小麥拔節期遇干旱,要及時灌溉,并噴施葉面肥提高植株抗性;遭遇強降雨漬害,及時排澇降漬,葉面噴施植物調節劑及葉面肥促苗轉化……通過科學研判,全程精細化管理,實現全年豐產豐收。此外,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盡可能減少臨時工雇傭頻率,王飛還積極學習操作使用植保無人機,自己做機手,完成大田施肥、打藥作業。不僅大幅提升作用效率,還通過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施肥,提高了防治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提升了整體生產效益。
業務工作上,王飛是一把好手,思想認識上,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必須做到。”這句話是王飛的座右銘。每年“三夏”“三秋”期間,王飛總是率先垂范,和大隊其他成員一起爭分奪秒的晝夜奮戰,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僅有五六個小時,有時候更是忙的連飯都只能對付一口。經過他的嚴格把關和悉心指導,2024年王飛所負責的一大隊,在遭受多重極端災害天氣情況下,實現糧食單產2465.53斤,畝利潤611.25元,名列蘇墾農發云臺分公司11個大隊第一名,先后被蘇墾農發云臺分公司授予“三夏”“三秋”兩季“高產標兵”。
2024年下半年,蘇墾農發云臺分公司加快用人制度改革,推進全員競聘上崗,將原來的11個大隊整合為4個大隊,憑借出眾的產量、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前瞻性的創新思維,王飛在一眾老資歷中脫穎而出,成為普山大隊隊長。靠著踏實與努力,這名懷揣農業夢想的新農人多次被農場評選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一大隊也榮獲“突出貢獻獎”,王飛更被江蘇農墾集團公司評為江蘇農墾“2024年度先進個人”。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抓一行、干一行成一行,在云臺還有許許多多像王飛一樣,肯吃苦能奮斗的可愛三農人,他們充分發揮“敢干、敢為、敢闖、敢首創”的“四敢”精神,克服不利天氣影響,用勤勞的雙手,呵護著每一株莊稼的成長,將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有機結合,扎根一線、耕耘奉獻,讓“中國碗”多裝了云臺糧,用實際行動推動云臺經濟穩步增長,為這片土地注入勃勃生機與希望。(吳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