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中:恪盡職守為匠心
從起初剛剛踏入農墾的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長為現如今的種地能人;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蘇墾農發云臺分公司第三生產區副主任兼七大隊隊長,投身農墾農業管理一線27年,王明中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用堅實的腳步丈量大地,用過硬的技能本領服務農業,以驕人的業績和豐碩的成果,為云臺大地的豐收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迎難而上,用實干推動創新。七大隊又稱小糧地,寓意荒涼的土地鹽堿嚴重種糧難,多年來麥稻產量和經濟效益一直位于分公司各大隊的未游。2018年2月,王明中接手七大隊,耕地鹽堿化嚴重、排灌設施落后、原本承包給個體農戶的藕地坑洼且淤泥嚴重等問題接踵而至,他積極和分公司領導溝通,一方面完善排灌設施,建成環繞七大隊耕地長達2000米的高標準排灌渠道;另一方面安排大型機械整平藕地淤泥地段,又將土地干涸結塊的,安排柴油機配合水泵沒日沒夜的進行打水挖洞、排水降鹽,白天還能安排工人幫忙照看,到了晚上就只能自己守著,三四個晚上不睡覺是常有的事,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下,土地問題逐漸有了好轉。
糧食種下去了,可草害問題又頻發,人工拔草開銷大,見效微,而且今天拔明天長,導致七大隊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低下。2019年王明中大膽革新,改變種植模式,利用水稻缽苗擺栽技術,水稻栽種下去緩苗期短、根系強壯,能夠及時進行莖葉化學處理,把雜草控制到最低限度,對極少量頑固雜草再結合人工拔除,一舉把草害問題清除,2019年僅人工拔草一項就為大隊節省了4.68萬元。在王明中的努力下,他創新突破原有的模式,改善了七大隊生產管理條件,解決了鹽堿地糧食生產和農業技術等問題,原本的小糧地,變身優質良田。
愛崗敬業,用汗水彰顯擔當。從技術員到大隊長,職務在變、角色在變,然而王明中對農業的熱愛從未改變。在同事們眼里,王明中對農業的情懷深植于心。7大隊53道條田王明中爛熟于心,哪塊地不平整,哪里易積水,哪條溝不通暢……通通都刻在他的腦海里,遇到下田檢查,有時候只要遠遠地看上一眼他就能知道問題出在哪。
到了麥稻收獲的季節,為了方便管理,王明中就吃住在大隊地邊由集裝箱改制的小屋里,白天在地里忙活,到了晚上無論多晚,都要將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妥當,忙的飯也顧不得吃,覺也沒時間睡,但他毫無怨言。雖然種地很辛苦,但是看到糧食豐收的景象,王明中便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潛心鉆研,用刻苦攻克難關。自從接手七大隊起,王明中一直把為大隊節本增效掛在心中。生產農具舊了、壞了,他就自己動手做、自己修,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早已成為王明中的工作習慣。王明中發現原先七大隊一直使用水泥閘板,不僅笨重而且易損壞,每年更換費用驚人,他就自己動手做成22塊大小木頭閘板浸上油,還研制出移動式快速升降裝置,每升降一次僅需5分鐘,極大地提高工作了效率,減少人工費用支出。
2022年云臺積極響應政府和江蘇農墾號召承擔起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任務,這也是王明中嘗試種植玉米大豆的第一年。6、7月經歷兩輪大規模連續降雨,玉米遭遇了嚴重澇災,7大隊玉米受損嚴重,葉片枯黃無生機,但王明中不放棄,他不斷翻閱資料,尋找專家、農戶詢問解決方法,只要有相關種植經驗的人,他都要前去請教一番。這種刻苦鉆研精神無愧于他的付出,最終他找準關鍵環節,靠著他所掌握的知識,解決難題。
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2019年七大隊實現小麥單產1110斤、水稻單產1307斤,畝效益769元,創造了鹽堿地上高產高效的奇跡,大隊也被分公司授予綜合先進單位一等獎,連續多年麥稻生產再創好成績,憑借著一股韌勁和對農業的熱愛,王明中將七大隊變為分公司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他也被評為2022年度“江蘇農墾最美人物”。(吳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