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促干,打造云臺人的幸福
為推進主題教育進一步走深走實,云臺社區以學促干,調研時將話筒交給居民,帶著真情征集問題,充分發揮居民自治,居民點改造社區和居民群眾共謀,群干同心,解決問題,人居環境得到良好改善,居民幸福指數明顯上升。
文化廣場換新顏。
社區是居民心目中的“大家庭”,日常的居民議事和重大的節日活動,都會在社區牽頭下舉行。以前,云臺社區缺乏居民集體活動場所,節日慶祝和參政議事有時是借駐場企業的食堂,或是在露天場所,活動受時間、場所和天氣諸多因素制約,嚴重影響活動效果,云臺社區借改造“東風”,順應居民群眾的想法,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打造居民道德講堂、整合場域資源打造云荷道德講堂兩處室內活動場所;對云荷廣場和職工文化休閑廣場進行提檔升級,文化休閑廣場融入云荷企業文化,打造法治、廉政和孝道文化長廊,云荷廣場以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學習強國學習驛站、紅色有聲讀物書墻等,廣場均鋪設火燒板地面、配套舞臺、電子大屏、沖水公廁、太陽能路燈和廣場照射大燈等設施。
對場鎮主河道進行亮化美化,原華泰河、東池河有淤塞現象,夏季河道散發難聞氣味,現在經過改造為玉白色石刻欄桿,河堤硬化,河道種植水草,河岸栽植綠化帶,雕刻著荷花,溢滿古韻的白色欄桿與綠樹紅花交相輝映,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已成為景觀河。
月上柳梢,人約黃昏。辛苦了一天的云臺人晚飯后徜徉在美麗的廣場和整潔的河道邊,或是聊天,或是跳廣場舞,或是觀看公益電影。退休職工老唐開心地說:“有了廣場好去處,我們這一群愛吹拉彈唱的老居民可得好好顯顯身手,歌頌共產黨,死勁夸夸咱們現在的好生活!”
鋪就通往居民家中的最后一公里。
普山居民點四周被田野環繞,居民點人口較多,場鎮主干道貓山路貫通其中,這既是一條產業路,更是一條民生路,農機戶的農用車平時停在路邊,居民車輛出行會車都很難;路面未設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給居民出行和生產經營帶來很大的麻煩,升級改造迫在眉睫。
改造后的道路現已通車,主干道貓山路改為四車道,鋪黑色的柏油路,路旁拓寬加兩側人行道,鋪設七彩人行道磚,交通標志線清晰;拆除原阻礙視線轉盤,增設紅綠燈;附屬配套農用車集中停放點,居民點集中停車場,消滅主干道旁停車現象。現在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都有了安全保障,消除交通隱患,既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困境,保障了民生,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
“近些年,大家都買了農用車、小汽車,停車越來越難,自農機集中停放點和居民點停車場建好之后,停車真方便,主干道上也更安全了。”居委會主任吉江介紹。
居民點內也是清一色的柏油路,直達居民的家門口,腳不打濕,鞋不沾泥,日常保潔到位,實現群眾共享。
“感謝黨委,感謝社區,讓我們的生活更美更好了,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發展,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在外上學的孩子們都爭著想回來建設農場了。”普山老居民高明松感慨地說。
打造各具特色小花園。
綠色源于生活,代表著生命健康和生活希望。宏業和創業居民點位于云臺場鎮中心,舊房改造樣式由社區統一規劃,一色的白墻紅瓦,整齊漂亮,現改造工作已接近尾聲。社區找準切入點,早春時挨家挨戶組織,發揮居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居民簽訂門前“五包”,動員居民盡量種植矮株植物,藤蔓植物架要整齊美觀,庭院內確保無雜草,居委會對每家的庭院花園提供建議和思路,既留住了鄉土氣息,實現家家戶戶擁有小花園,又為美麗云臺添磚加瓦。
居住環境變好了,居民覺悟也提高了,他們更愛惜自己的家園。路旁住戶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和義務,他們協助綠化工作人員做好道旁綠化的養護工作,大家形成互相競賽氛圍,澆水、除草,精心照料門前綠化,看誰門前綠化帶長得好;居民還自覺并相互監督,不往門前的人行道上停車、堆放雜物。
居民點改造改變了居住環境,居民開心了:“我們自家是個小花園,農場就是個大花園,只有跳出自己的二畝三分地,按著黨委總設計去落實,這個花園就會越來越美。”
居民點改造,更改變了群眾的臉色。創業居委會主任黃小波表示:“居民共同參加小區改造的實踐證明,只要發揮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現在環境整治我們聽到的罵聲少了,贊揚聲多了,居民自發參與整治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了,大家都知道,只有美好的云臺,大家的生活才會更加幸福。”
以學增智、以學促干,云臺社區用這些看似是很平常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將居民群眾緊緊團結在云臺黨委周圍,一起為幸福云臺共同奮斗。(陳天歌)